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新闻在线

纸短情长,师恩难忘:来自合肥二中高三学生家长的感谢信

发布时间:2025.08.07 作者: 来源: 访问人数:40

盛夏时节,录取通知书正陆续飞向千家万户。在这个交织着期待与尘埃落定的特殊夏天,一种别样的暖流却在许多高三毕业班的家长群里悄然涌动。不再是关于分数和排名的焦灼讨论,取而代之的,是一封封饱蘸深情的信件——写给刚刚陪伴孩子们走过人生关键一程的老师们。


师恩难忘

2025届15班肖静怡家长 

熬过了高考,熬过了出分,熬过了填志愿,当看到录取结果的那一刻起,第一时间想告诉的,除了孩子,就是他高中的老师们。对着屏幕里“肖静怡,已被厦门大学录取”几个字怔了很久,突然就想起高考前跟孩子班主任李继军老师的一次对话,老师说:“只要孩子情绪保持稳定,正常发挥,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。”—原来有些瞬间,要等尘埃落定了才懂其中的重量。

曾经总觉得老师应是“压力的传递者”。刚进二中之前跟大部分家长一样也是很担心,孩子会进到一个什么样的班级,遇见什么样的老师,甚至每天都会关注着群里的动态,生怕错过每一条消息,从老师发的照片里努力着寻找自己孩子的身影,了解他们在校的学习状态。当收到老师私信“孩子最近状态不太好”,心里会下意识绷紧;也曾会偷偷抱怨“作业太少”、“学校管得太松”,觉得在老师的眼里应该只有分数。可此刻再回想,那些被我们暗自嘀咕的“不严苛”,藏着是老师的悉心观察,是早自习前就守在教室门口的身影,是错题本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,是孩子情绪崩溃时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的那次长谈,是亦师亦长的点滴关心。

其实,高三这一年,老师比我们更懂孩子的“软肋”。他们记得谁考前容易紧张,会悄悄递一颗糖;知道谁偏科严重,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单独补缺补差;我们总说“为孩子操碎了心”,可老师要同时托举几十个孩子的梦想,那份压力和牵挂,或许比我们更沉。

还曾记得,专业课外出集训时,小孩子很难适应密集的集训时间,从早画到晚,慢慢的产生了厌倦烦躁的情绪,多少次试图跟孩子沟通,但是每次都是不欢而散,小孩子怪我不理解她,但是我觉得每个孩子何尝不都是在努力的练习,备战省统考,但是越是说教式的语言,让孩子更加的对集训失去兴趣和耐心。此刻觉得无从下手,又要忙工作,又得面对孩子的情绪,生怕耽误后面的省统考,于是多次的跟班主任李老师沟通,寻求与孩子沟通的方法,慢慢的也懂得了,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、爱好和节奏,避免过度控制或比较。给予孩子信任和支持,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成长。后来小孩子也慢慢的适应了集训的节奏,在省统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!

原来老师从不把学生当成“分数的机器”,他们是那个站在悬崖边,奋力托着孩子们往上爬的人。我们只看到孩子眼前的试卷,智学网里孩子的分数,他们却看到一群少年未来的模样;我们焦虑一时的得失,他们却在三年里默默铺垫着底气。

此刻终于敢坦然承认,曾经对老师的诸多“不满”,不过是为人父母的焦虑投射。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——作业本上鼓励的话、考砸后温和的眼神、毕业时塞给孩子的那本写满寄语的笔记本,此刻都成了心里最软的角落。

他们像园丁,明明知道花期过后,大部分孩子会奔向更远的天地,或许从此不再相见,却依然在每一个当下,认真浇灌每一朵花。高考这场战役,孩子是冲锋的士兵,老师却是身后最稳的后盾,他们不站在聚光灯下,却让每一束光都照得更亮。

如今孩子要走向新的校园了,但那些在母校教室里听过的唠叨、受过的鼓励、被治愈过的瞬间,会跟着她走很远。而我们,终于在这一刻读懂:所谓师恩,就是让你在回望时,清晰地看到那些曾被托举的痕迹,温暖又有力量。


撰稿:2025届15班肖静怡家长

统稿:李继军

审稿:胡毅林


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60号 招生电话:0551—63651994 网站地图

合肥第二中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-2016 All Rights Reserved

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2号

皖ICP备07008869号-1